美国电影浮生若梦结局深度解析?
来源:爱努努
2022-08-01 14:49:50
这部片子是1938年弗兰克·卡普拉所指导的黑白电影,在1939年获得了第11届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背景: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1938年的美国,那时候的美国刚刚经历了经济萧条的风波,同时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点燃的前夕,而当时的美国人普遍存在乐天派的心里,认为明天会更美好,所以《浮生若梦》的上映正好就是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思想,他们反对资本家金钱主义,鼓励追求的个人理想。在当时的社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理念,《浮生若梦》将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想刻画成两种不同的家庭,一个是资本家金钱主义的家庭,一个是理想乐天派的家庭。故事主线:在影片的开头就充满了矛盾,华尔街巨头柯比想要将事业拓展到住宅区,但事与愿违,在收购的过程中始终有一家人(范霍夫)拒绝搬离自己的住宅,因此导致柯比的失业宏图迟迟得不到一个好的进展。与此同时,范霍夫家的一女爱丽丝正和柯比家的儿子正在谈恋爱,然而这一场恋爱自然不会受到的祝福,尤其是以资本金钱主义家庭背景的托尼家人更是不支持托尼的这一场恋爱,毕竟在资本家的眼中讲究“门当户对”。两个家庭矛盾描写在《浮生若梦》影片中,托尼家人不支持托尼与爱丽丝谈恋爱,可以从托尼母亲第一次出现,撞见托尼和爱丽丝两人的亲密互动,母亲的言行举止令爱丽丝深受打击,同时也让爱丽丝突然顿悟二人的身份差距。另外,又从托尼和爱丽丝到了高级餐厅之后,一些所谓的“上层人”对爱丽丝投来的嘲笑,托尼母亲记不住爱丽丝的名字,询问爱丽丝的族谱等等,再一次透漏了二人的差距。最后又从托尼一家到爱丽丝家拜访,托尼父亲5次坐摇摇椅上的细节拍摄更是将二者之间的“差距”再一次的升华。《浮生若梦》是基于当时美国社会环境下,人们对追求个人理想化生活的追求而产生的,按照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个人理想化势必要打破资本金钱主义,所以爱丽丝一家人势必要改变托尼一家人,才符合当时人们的心里。虽然托尼生活在资本主义家庭,但在影片开始时,托尼的父亲在谈生意,托尼在一旁却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他也表示了对父亲的生意不感兴趣。一开始会让人以为托尼是一个纨绔子弟,但后来让人注意到的是,他虽然生活在资本主义家庭,受资本主义思想的熏陶。但他心中有理想,渴望自由,这也是他为什么会爱上爱丽丝的原因之一,因为在爱丽丝身上他有了获得感。在影片中,我个人对爱丽丝这个角色是比较欣赏的!灰姑娘的故事看过很多,但是爱丽丝灰姑娘的角色却比其他的“灰姑娘”角色来得更真实。再被托尼母亲撞见了二人的亲密互动后,托尼母亲的眼神伤到了爱丽丝自尊心,也是那时候她发现自己与托尼之间的距离,所以开始了第一次逃避。认真地解读爱丽丝这个角色,会发现她在面对托尼家人的时候会自卑,所以在托尼带着家人“突袭”爱丽丝家里时,没有做好准备的爱丽丝显得非常慌张,甚至指责托尼的“故意之为”。但爱丽丝却没有自怨自艾,在与托尼家人价值观不一致的情况下,她选择离开托尼。爱丽丝虽然自卑,但在身份悬殊的情况下,依旧渴望得到托尼父母的喜欢。可一发现他们之间价值观有很大的冲突,甚至无法相互包容的情况下,她选择抽身,这又让她有了尊严,敢爱敢恨更像极了现在的女孩。索性《浮生若梦》是一部喜剧,反应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所以乐天派家庭自然是战胜资本金钱主义家庭,而托尼和爱丽丝自然是幸福地在一起。